新媒体时代全国中医骨伤科传承发展战略合作论坛
会议纪要
2019年3月29—31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办的“新媒体时代全国中医骨伤科传承发展战略合作论坛”在江苏扬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的50余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主要代表有:92岁高龄的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同生教授,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韦贵康教授,全国名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施杞,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孙树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范吉平,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和鸣;参加论坛的还有肖鲁伟、王拥军、黄桂成、冷向阳、李盛华、赵文海、谭远超、董福慧、杨海韵、张俐、郭艳幸、马勇、周红海、齐越峰、詹红生等知名学者。朱立国主任委员通过孙树椿会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支持和热烈祝贺。扬州市中医院为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便利,与会代表对扬州市中医院及沈雨春院长为论坛如期召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感谢!与会代表由衷感谢组织论坛的郝胜利编审数十年来为骨伤科出版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3月29日晚,论坛召开前夕,孙树椿会长就“中医骨伤科明天往何处去?”这一核心问题,召集了部分代表进行讨论。大家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参照2014年无锡会议对中医骨伤科的定位定义作出的界定,为引导中医骨伤科健康发展的实践,与会者一致建议,由孙树椿会长汇聚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就中医骨伤科发展愿景和方向作出明确表述,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
3月30日上午,“新媒体时代全国中医骨伤科传承发展战略合作论坛”召开,开幕式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李秀明主持,社长兼总编辑范吉平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出版社成立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随后,范吉平社长代表出版社先后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甘肃省中医院等9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一批享誉全国的骨伤科专家、学者成为出版社签约作者。范吉平社长希望出版社能为骨伤科学者在学术交流、教材编写、文化传播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最优质和最专业的服务,也期待今后能有更多骨伤科先进理念、实用技术方面的书籍问世。
开幕式后,与会代表围绕骨伤科诸多决定前途和方向的问题展开讨论,重点围绕骨伤科如何处理好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保持骨伤特色与优势,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何规范骨伤科学术活动以及行业标准?如何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以及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大家普遍认为:目前骨伤科发展良好,全国骨伤科床位达到32万张,骨伤科超过1000张床位的医院在10家以上,500张左右床位者几乎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骨伤科是中医所有专业发展最好的。骨伤科的科学研究也是异军突起,近几年骨伤科获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有3人入选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名单,彰显了骨伤科的科研实力。目前,骨伤科尚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手术,而对传统特色疗法缺乏继承与创新的动力与潜能和骨伤科教育与当前临床需求远远不能相适应,教育明显滞后于临床等情况。各位代表发言热烈,亮点纷呈,不少代表的真知灼见引来阵阵赞叹。
更可喜的是,教育部3月29日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河南中医药大学获批新开设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目录取消20年后,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恢复,这对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必会为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带来新的高潮,也使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由此,与会代表认为当前的中医骨伤科教材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新教材的编写要提到议事日程。编写新的中医骨伤科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特色,在顶层上规划如何保持特色并进一步发展,找出一条适合发展且能彰显优势的道路。通过推动同病种同标准收费等工作,推动中医骨伤科特色技术的发展。如何加快中医骨伤科传统与创新器材的发展,尤其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性中医骨伤科诊疗设备,市场潜力巨大,值得高度关注。新时代新时期,骨伤科界应多方面、多层次系统梳理骨伤科的发展成果,加强与出版社合作,在骨伤科教材编写上做到与时俱进,注重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充分运用,引领行业发展。
施杞教授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总结出骨伤科教材质量关系到骨伤科的继往开来,教材的编写归根结底是人才的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此外,他认为没有学制的支持,就没有专业的地位,有了专业地位以后关键的核心就是教材。目前的骨伤科教材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过度西化的问题,其次是整合优秀经验不足。因此,真正推动骨伤科事业的发展还有大量工作去做。
孙树椿教授指出,目前已确定了骨伤科的学科定义,但骨伤科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骨伤科同仁需要进一步团结起来干好骨伤科事业!下一步重点要围绕骨伤科的教材规范做好工作,这是事关骨伤科前途的大事,也是决定骨伤科发展前途的大事!同时,他认为依据目前对骨伤科的定义,我们可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的研究领域也很广阔,目前对“骨”的研究不少,但对“筋”的研究远远不够,这方面可以做大文章,也可以做大项目。他认为教育部从今年开始在招生目录中恢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这是骨伤科发展的新机遇,标志着骨伤科事业的春天又来了!中医骨伤科特色治疗并不是劣势,而是很有潜力和优势的,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中医特色疗法收费标准的合理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展示中医特色疗法的优势。在流派传承方面,他认为流派一定要突出“魂”,各个流派都要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自己流派的特色。
大家一致认为:“中医骨伤科应坚持中医特色不动摇,要强化中医基础理论与诊疗方法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要在保持中医骨伤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骨伤科的创新发展,做传承传统的坚定捍卫者和推进中医发展创新的实践者和先行者”。讨论会在中医骨伤科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致意见:中医骨伤学界在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学的伟大征程中要不忘初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最后范吉平社长对会议给予高度肯定,也表达了对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大力支持!
与会代表合影(见印刷版)
(张进川 杨功旭)
注:此通知印刷版见《中医正骨》2019年第4期(总第289期)第7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