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翟天军,张增乔,李群峰,等.阴阳平衡理论在肌病诊治中的运用[J].中医正骨,2020,32(08):43-44.
点击复制

阴阳平衡理论在肌病诊治中的运用()
分享到:

《中医正骨》[ISSN:1001-6015/CN:41-1162/R]

卷:
第32卷
期数:
2020年08期
页码:
43-44
栏目:
学术探讨
出版日期:
2020-08-20

文章信息/Info

作者:
翟天军1张增乔1李群峰2单春雷1何静1蒋黎明2冯伟1
(1.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上海 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上海 200137)
关键词:
阴阳学说 肌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
摘要:
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肌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学强调恢复和维持阴阳的平衡,但前提是将肌和骨作为整体区分阴阳。而肌肉失衡是导致人体姿势异常与肌骨疼痛的主要原因,多数肌病与局部肌肉失衡有关。基于阴阳平衡理论认识肌肉失衡,将阴阳平衡理论运用于对肌病的认识,将为肌病的辨证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本文从肌肉的阴阳属性、阴阳失衡在肌病中的体现和阴阳平衡在肌病治疗中的应用3个方面,对阴阳平衡理论在肌病诊治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毕锴,温建民,董颖.阴阳、筋骨理论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5,56(14):1202-1204.
[2] 王雪强,陈佩杰.腰痛常见不良姿势及其运动疗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8-751.
[3] 李伟,尚学东,鲁智勇,等.肩胛肌肉失衡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肩关节功能中心特点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2):1059-1063.
[4] 孔令军,吕智桢,朱清广,等.基于“筋骨评估”模式干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447-451.
[5] MACLNTOSH B R,GARDINER P F,MCCOMAS A J.骨骼肌:结构与功能[M].余志斌,李全,徐彭涛,等译.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64.
[6] 莫灼锚,张人文,舒新农,等.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相关理论论述[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8,26(2):86-88.
[7] 翁文水.“筋出槽”——中医对软组织错位的认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7,25(9):71-72.
[8] 元唯安,詹红生,杜国庆.论“筋主骨从”观念在慢性筋骨病损诊疗中的临床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9):12-15.
[9] 丁莉,潘怡宏,游秋云,等.“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难治性疾病防治思路的关系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63-165.
[10] 刘锦龙,李瑞.上交叉综合征学说对指导针灸治疗颈椎病之思考[J].中国针灸,2015,35(2):201-202.
[11] 杨可文,谯建华.按摩松解联合牵伸法对大学生颈肩肌肉失衡的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4):555-558.
[12] 刘锦龙,李瑞.腰痛“后病前治”针灸推拿临床思路探讨[J].中国针灸,2015,35(7):715-717.
[13] 罗宾·麦肯基,克雷格·库贝.麦肯基疗法7步告别颈椎腰椎烦恼[M].王小亮,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26-27.
[14] 卢群文,苏程果,刘华辉,等.腹背阴阳配穴论治腰痛[J].中国针灸,2018,38(12):1335-1339.
[15] 曹建明,曹东明.内收肌拿捏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1):96.
[16] 时宗庭,阮安民,王庆甫,等.基于红外热像原理探讨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对青少年颈痛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27(6):23-25.
[17] 余耀坤,廉杰,赵明宇,等.基于“筋滞骨错”理论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J].中医学报,2019,34(12):2678-2681.
[18] 郑昆仑.按摩联合眼针治疗落枕3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83-84.
[19] 郝军.筋病理论探析[J].中医正骨,2013,25(1):70-73.
[20] 谭涛,孙士全,李华南,等.“阴平阳秘”思想指导下的津沽推拿临床病案举隅[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3):659-661.
[21] 熊乙霓,郭旭,陈明明.虚不受补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8,50(2):68-69.
[22] 罗伯特·E·麦卡蒂,杰夫·沙兰德.易化牵伸术[M].矫玮,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3.
[23] 方依依,武明霞,鲁海,等.刍议针刺补泻之要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921-923.
[24] 赵京生.“补泻”与“对症”两类刺法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9):837-841.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ZY(2018-2020)-CCCX-2001-06); 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内项目(18LK066) 通讯作者:冯伟 E-mail:fwginger@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8-20